化工进展

金融早自习: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要

 

【优胜劣汰,退市新规塑造市场新生态】2021年12月31日,退市新规落地满一年。2021年,28家上市公司退市,退市常态化塑造市场新生态;17家上市公司实施破产重整,为历年最多。此外,目前市场上共有97家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一个良性循环的资本市场,需要有进有出、优胜劣汰。专家预期,2022年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资本市场有望迎来退市大年,多元化退市指标将推动劣质资产加快出清,促进市场资源更高效地配置。(中国证券报)

【铜价明年前高后低】“双碳”背景下,新能源领域需求增量对铜价存在支撑预期,但铜矿增产大逻辑亦不变。预计2022年铜价高点或难以突破2021年,伦铜关注区间7700—9950美元/吨,沪铜关注区间—元/吨。(期货日报)

【业绩表现不佳,4226只私募产品提前清算】2021年结构性行情使得私募行业飞速发展,同时,在行业繁荣的泡沫下掩盖的很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当私募机构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利益分配出现纠纷也很正常,纠纷之后的结果就是核心人物分家另立门户。2021年以来,多家私募机构出现分家情况,其后遗症也开始显现,不少分家私募机构旗下产品提前清盘,例如鸣石投资超30只产品被提前清盘;于翼资产提前清盘的产品也超30只。(每日经济新闻)

重要程度:★★★★

证券要闻

【退市新规“满周岁”:27家公司多元化退出,专家建议进一步细化退市指标】12月31日,退市新规发布满一周年。一年来,退市新规威力渐显,共有27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强制退市17家。此外,目前还有近百家公司被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资本市场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生态系统正逐渐形成。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A股退市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任何新规从出台实施到优化,再到常态化运行都需要一定时间。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除了严格执行退市新规外,还需要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措施,针对不同行业性质,进一步量化和细化退市指标,使其更具针对性。(证券日报)

【抄底资金涌动,宽基ETF成布局利器】年末已至,主要宽基ETF迎来巨量资金进场。从历史数据来看,机构通常对ETF进行逆向布局,资金大幅买入的时点往往是指数的阶段性低点。基金人士指出,宽基指数ETF人气旺盛或来自年底机构资金的配置需求。(中国证券报)

重要程度:★★

基金要闻

重要程度:★★★★

【最低收购价小麦将投放50万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日前发布了2022年1月5日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销售交易公告。经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决定,2022年1月5日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交易协调中心及联网的各省级粮食交易中心组织开展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交易。此次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销售计划交易数量为50万吨,小麦生产年度为2014年至2020年,产区为安徽、湖北、江苏、河南、河北。其中,安徽产2014年至2017年三等小麦起拍价为2000元/吨,等级价差为40元/吨;其他产区2015年至2020年产三等小麦起拍价为2350元/吨,等级价差为40元/吨。(期货日报)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资源畅通流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近日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这是中办、国办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之后关于市场体系建设的又一重磅文件。两份文件一脉相承,行动方案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本次意见则进一步将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聚焦到“全国统一”这一高标准上,使市场体系建设目标更直观更明确,考核评价标准更加可比、可操作和可量化。(经济参考报)

【新证券法重构法治生态,零容忍警示市场主体归位尽责】2021年,新证券法效力进一步显现,资本市场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在增强,步伐在加快。“零容忍”监管下,立体化追责机制形成并完善,市场法治化建设不断深入。回望这一年,多件市场高度关注的大案要案落地,包括首例特别代表人诉讼“康美案”宣判,巨额赔偿到账,对不法之徒形成强大震慑。依照新证券法的罚没设定,监管处罚力度显著加强,高昂的违法成本令蠢蠢欲动者不敢再轻易触碰“红线”。(上海证券报)

重要程度:★★★

【公募规模再上台阶,私募发展不遑多让,基金领航大资管时代】中国基金业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在过去3年来的结构性行情中,中国基金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最新数据显示,公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合计突破44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公募基金规模突破25万亿元,全球排名跃居第四;私募基金规模超过19万亿元,今年以来成立产品数量突破3万只。(上海证券报)